
勸導漁民回岸
東南網8月3日福清站訊(記者 黎臻懋)7月31日上午,為了搶救海蠣苗,福清市沙埔鎮十幾位漁民不顧勸阻,在臺風警報未解除之時,執意下海作業。經過包點值守人員苦力勸導,加上其他片區趕來人員的幫助,3個小時后,所有下海人員終于上岸,化解危機。而此次和漁民的“較勁”只是防抗雙臺風期間,沙埔鎮江下村蠣坑自然村沃口值守工作中的一個小插曲。

值守在岸邊,防止漁民下海
漁民執意下海 值守干部任務重大且艱難
7月31日早上的福清市,臺風“海棠”還未完全過境。對于漁民回流情況,當地政府極為重視。
沙埔鎮江下村臨海,不僅有較多的漁船和沃口,更有大片的灘涂,種植著海蠣苗。當天早上8點,“海棠”帶來的回南風正在海邊“肆虐”。隨著潮水開始回落,漁民發現自家在蠣坑自然村灘涂上種植的不少海蠣苗倒臺。為了減少損失,漁民們在警報還未解除,危險還潛在的情況下,不顧值守在岸邊的鎮村干部的勸阻,執意下海作業。那時,海邊仍然是狂風暴雨。
“這(海蠣苗)對于他們而言確實很重要,一直牽掛著。但生命安全才是最重要的。”當時值守在岸上的沙埔鎮包村干部翁海鴻趕緊一邊向上級領導通報情況,呼叫人手前來支援,一邊和其他值守在岸邊的鎮村干部前往約200米外的淺灘上,繼續勸說漁民們回岸。
翁海鴻告訴記者,江下村下轄6個自然村,所有的村干部和鎮里的包村、包片干部都在村中的各個包點駐守。所以當漁民們想要下到灘涂上時,值守人員根本沒辦法一一攔住。“這邊已經勸回一部分了,那里又下去了幾個人。”翁海鴻說。
經歷過幾番勸說,灘涂上的漁民陸續離開,但仍有十幾位漁民還在約200外的灘涂上作業。“喇叭也喊不到,我們只能自己過去,一定要趕在漲潮前將他們帶回來。”翁海鴻表示。
“當時雨下得很大,打在臉上真的很痛。雖然穿著雨衣,但全身還是濕透了。”翁海鴻表示,雖然從岸邊到漁民位置只有短短200米,但由于行走在淤泥中,人極容易下陷,所以這段距離足足花了她們近20分鐘。“穿著雨鞋根本沒法走,最后只能光著腳。泥都淹沒我膝蓋了。”翁海鴻說。
經過工作人員苦勸近3小時,十幾位漁民也開始陸續離開,但仍有幾人還“犟”在原地,不肯返回。考慮到漁民們的人身安全,后來趕到現場的分管負責人沙埔鎮黨委副書記陳丹就和紀委書記嚴章帶領其他工作人員,一同將最后幾人帶離。
當所有作業人員都上岸離開,大家著才松了一口氣。此時翁海鴻才發現,自己全身上下都是淤泥,幾乎成為一個泥人。

村鎮干部在大雨中值守
女干部不讓須眉 在一線也能挑大擔
“這幾天真的太辛苦了,隨時要盯著那些漁民,謹防他們下海。辛運的是,這幾天都沒有意外發生過。”經歷過數天在大風大浪前辛苦值守,如今坐在辦公室的翁海鴻描述著數日前的景象,仍像剛發生一樣,心有余悸。
“海鴻也是2天2夜沒怎么合過眼了。”江下片區的包片負責人沙埔鎮紀委書記嚴章表示,為做好防抗臺風工作,沙埔鎮村兩級所有的干部,從書記、鎮長到各村干部,“戰斗”在崗位上,幾天來都沒好好休息過。而且因為人手不足,女同志也沒給“優待”,包村包點的同樣得值守在一線。
嚴章告訴記者,不僅翁海鴻,還有更多女同志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包括江下村干部王碧云等人還發動各自的家屬一同值守,發現問題馬上上報。
“男人當畜生用,女人當男人用。”說起此次抗臺工作的強度,沙埔鎮紀委書記嚴章如此打趣自己。“但這就是我們的責任。”嚴章語氣一轉,再次強調自己作為干部的職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