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清僑鄉報-福清新聞網7月31日訊(記者:陳仁杰) 陳斯泉現任中物智福(福建)物流公司董事長,今年4月19日,他在我國智慧城市三大標桿市之一的福州,創建了作為智慧城市重要配套設施的我國首家“快運滴”物流平臺,以此助推新型的智慧城市建設。
陳斯泉怎么也想不到,作為一個窮得叮當響的“窮孩子”,幾十年后的今天,歷史居然選中了自己,肩負起先行先試、輻射全國的重任。
10歲離家打工 歷經千辛萬苦闖天下
陳斯泉是福清市城頭鎮五龍村人,1973年5月出生在一極其貧窮的農民家庭。年少時,他的祖父、父親、大哥都相繼臥病在床,長年住在海口醫院的同一病房里,一家十多口人生活靠親友、鄰里資助維持生計。在陳斯泉的記憶里,少兒時代餐桌上終年無魚肉,除夕夜晚餐吃地瓜粥,便是全家人一年中最好的佳肴。別人贈送給大哥的一件衣服,大哥穿過后給二哥,二哥穿過后再傳給他穿,一件衣服補了又補,至少穿上7年。年幼時,他賣過冰糕、放牛、砍柴,貧窮伴隨著他度過了童年。
9歲那年的中秋節,母親拿出家里僅有的一毛錢,叫陳斯泉到村里豬肉鋪去買豬血過節,接過這沉甸甸的一毛錢,陳斯泉高興得直蹦跳,但是肉鋪老板的“啊!你家也吃得起豬血”這句話,刺痛了陳斯泉幼小的心靈,他拿著錢哭著回家問母親:“媽,我們家真得窮得連豬血也吃不起嗎?”母親沒有回答,只是抱著女兒抱頭痛哭。陳斯泉說,也正是這件事,使得他當時就下定決心出去打工,減輕家庭負擔。
1983年,身高1.3米、年僅10歲的陳斯泉外出打工。陳斯泉說,那時他在建筑工地上做泥水雜工,每天從早上6點,一直到夜里十一、二點,手工拌水泥,用手扔磚頭,一個人供3-4個師傅粉刷材料,一天給10分工分,1.8元錢。有時,遇到抓童工,他得躲藏起來一兩個、兩三小時,到手的工分只有兩三分。
1985年,陳斯泉到廈門天福酒樓洗碗,月薪160元,從早上9點干到晚上11點,下班后,還要到廈門輪渡拉海水回酒樓養魚,每次上坡,個子小的他拉不動,便兩桶、兩桶地提著到坡上后,再裝車,7、8公里的路途,4、5個上坡,累得他精疲力竭。
在廈門,陳斯泉堅持了兩年半,期間,他把打工掙得錢全都寄回了家,才使得一家人的生活有了轉機。
少兒時期的打工經歷,使得陳斯泉從小便懂得了稼穡的艱辛,懂得了吃苦耐勞,這就為他后來的創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88年,15歲的陳斯泉應征入伍,隨部隊先后轉戰山東郯城、江蘇徐州、南京、福州等地。在江蘇新沂,天寒地凍連隊搞體能訓練,在積雪達70公分的雪地上跑5公里,陳斯泉每每體能不支,但他還是以堅強的意志堅持跑完訓練科目,盡管是最后一個到達。這一切被部隊首長看到了,記在了心里,覺得這“小鬼”能吃苦耐勞是個有用之才,便調任他當通訊員,還安排專職文書教他讀書識字、學習理論,陳斯泉得到了令人刮目相看的長進。
在部隊,陳斯泉自考大學本科,并于1997年完成了所有自考科目,取得了本科學歷。2004年,陳斯泉轉業回地方,先后從事過房地產、貿易等行業,積累了豐富的企業管理經驗。
探索互聯網+ 開啟智慧物流“金鑰匙”
2014年一次偶然的機會,陳斯泉聽友人抨擊傳統物流的現狀與弊端,言語之間,流露出對傳統物流相沿成習的不滿之情。
友人的話語雖然不多,但卻引起了陳斯泉的密切關注。也就是從那時起,他便沉下身來探索傳統物流這一課題。
陳斯泉告訴記者,物流概念是1978年引入我國的。30年來,我國物流業雖然引進了先進的物流理念和運作方式,但是,但行業之間、地區之間、部門之間的各自為戰,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效應,導致了大量資源浪費與運作成本的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信息閉塞之下,“有車沒貨”、“有車少貨”和“有貨沒車”、“空車返回高達40%”,供需之間嚴重脫節。
在隨后的實地調查中,陳斯泉發現,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盡管物流界的精英們也都在為了探索、研發傳統物流與互聯網融合的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做了大量有益的嘗試,但是,這種成功的嘗試畢竟都是小領域、小范圍的嘗試,都沒有真正跨出行業條塊分割的制約,都沒能形成全國性推廣、使用的集約規模。許多業內人士都希望有一個能統領我國智慧物流物聯網技術的新平臺。
但怎樣才能打破單獨、孤立的傳統物流運作的僵局,一舉解決傳統物流業長期存在的彼此獨立運作、資源浪費、物流業務之間難以無縫連接的難題呢?陳斯泉想了很久。
也就是在此時,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數字城市專業委員會和中物協(北京)物流工程設計院的正在研發智慧物流“快運滴”物流平臺技術,同時正在尋找推廣的合作伙伴。消息傳來,陳斯泉喜出望外,這不正是自己苦苦追尋的夢想嗎?為此,在隨后的3年間,他多次北上北京,跟蹤學習,并與研發方探討合作事宜,得到了研發方的鼎力支持,雙方決定在福州催生全國首家“快運滴”物流平臺,以此引領物流革命。
經過3年的醞釀,在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及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指導下,今年4月19日,“快運滴”物流平臺在福州市倉山區落戶。陳斯泉說,這3年間,他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接觸了許許多多物流界的專家、學者和精英,集思廣益,傾聽業內人士的聲音,為破解傳統物流難題,為“快運滴”平臺的誕生,作了大量先期準備工作。
陳斯泉告訴記者,“快運滴”物流平臺的誕生,是我國“互聯網+流通”的發展戰略和“互聯網+”高效物流實施計劃的結晶和產物,是我國物流史上的一次重大的鼎新革故,它不僅催生了一個全新的智慧物流行業,終結傳統物流運作,而且對改變人們固有的物流理念,接受智慧科技的生活方式,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今年5月23日,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數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與新成立的中物智福(福建)物流有限公司簽訂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并授權與指導中物智福(福建)物流有限公司先行先試,進行全國性推廣運作。
同日,中物智福(福建)物流有限公司還與閩江學院海峽學院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共同打造智慧物流人才協同培養基地。
6月28日至30日,陳斯泉應邀出席在上海舉行的“2017(第六屆)國際智慧城市高峰論壇”,并面對數百位來自國內和國際的專家、學者作題為《探索“快運滴”運營模式,助力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演講。
陳斯泉的演講,其核心主要闡述智慧物流“快運滴”平臺如何吸收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數據分析技術,如何逐步改變我國傳統物流業的條塊分割、獨立、運作、難以拉縫的現狀,實現物流人與車、車與貨、貨與路全流程線上線下的無縫對接,以及智慧物流從傳遞到支付的高效化和極致化。他的演講引起與會人員的高度關注與贊賞,取得了圓滿成功。
先行先試 助力福州智慧城市建設
如今在物流界,中物智福(福建)物流公司是全國現有惟一納入國家智庫的物流企業,備受國家關注。從陳斯泉的公司成立至今才短短的3個月,截至記者發稿,全國已有28個省、市、自治區的136個地級市成立了分公司。
陳斯泉告訴記者,我國首家“快運滴”智能配貨物流平臺在福州誕生,是歷史的必然。
福州是我國新型智慧城市三個標桿市城市之一,正在摸索出一條標桿的經驗與做法,向全國推廣。福州又是我國著名的僑鄉,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區,和“一帶一路”重要的節點城市。同時,福州正緊緊圍繞“再上新臺階,建設新福建”的中心任務,把握“五區疊加”的戰略機遇,以數字福建產業園為平臺,著力推動物聯網、云計算等重點大數據產業集聚發展,不斷推進福州大數據產業及智慧福州建設。
在此歷史大背景下,“快運滴”平臺做為全國智慧城市的配套設施在福州率先投入使用。據初步統計,它的誕生,可直接創造2萬個就業機會,間接拉動4萬個就業機會;可降低社會物流成本1-2個百分點;可減少配送車輛總數的20%,降低社會配送成本30-40%。
陳斯泉說:“建設美麗福州,建設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智慧物流及‘快運滴’平臺,是我平生的夙愿。”他表示,將不負眾望,以團隊的力量,抓住機遇,搶占商機,解放思想,先行先試,竭力探索出一條既符合中國國情,又符合方興未艾的全國新型智慧城市的智慧物流建設的路子和“快運滴”平臺運作模式,盡快提供經驗與做法,推廣全國。把“快運滴”物流平臺建設成讓政府放心,社會認可、公眾滿意的公共平臺!
“我們公司將從每一單業務里,抽取一定金額作為扶貧濟困的善款,這是我們的責無旁貸的社會責任!”在“快運滴”物流平臺成立之初,陳斯泉告訴記者,他有一個捐贈公益事業的行善設想,即公司成立“慈善愛心機構”,專事捐贈慈善的公益事業,把捐贈的對象主要放在家鄉福清,尤其是捐助僑界的失依兒童和鰥寡孤獨的貧難僑。
“這將是一筆很可觀的款目。”陳斯泉說,回饋社會,回報桑梓是他平生的夢想,“因為是那片土地用干癟的奶水哺育了我成長!”
在此之前,直到今天,陳斯泉每天都通過騰訊網捐助善款,每天的金額雖然不多,但他已經堅持了近2年。
陳斯泉還告訴記者,他還準備將來回故鄉創業。“我想在金融創業小鎮發展,成立金融公司,引導那些沒有理念投資的人,轉入有理性的投資,達到人人共享經濟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