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華書:吃大苦憑誠信成就一番偉業
www.bjjht.com 2018-01-04 10:59:01? ?來源:福清僑鄉報 我來說兩句
懷揣300元闖蕩襄陽 話匣子從林華書的出生地福清打開。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林華書出生于福清市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純樸的民風,貧困的生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軌跡,孕育出他勤勞與執著的秉性,塑造了他知難而進、百折不撓的堅強性格。所謂環境鍛造性格,林華書從小時候的困境中萌發出擺脫貧困、造福鄉里的遠大志向。 上個世紀70年代初,為了擺脫家庭生計困境,年僅18歲的林華書就開始外出謀生,先后在福建龍巖、江西景德鎮等地從事搬運水泥、電線桿,修鐵路、拉板車等重體力活。再苦再累,他那時都是咬著牙堅持,堅持,再堅持,以頑強的意志、超凡的毅力接受人生的心理和生理極限的挑戰。 當年的同伴憶及林華書初出茅廬時的膽識和豪情至今滿是佩服之情。1970年,林華書就在龍巖參加送電工程施工,獨立承擔養家的重任,成為一名“不知天高地厚的‘弄潮兒’” 。沒有資金,他拍著胸膛說:“我的體力就是最大的資本”,沒有技術和經驗,他就靠勤勞的雙手去換取。“末流的工程師不如一流的泥瓦匠”,林華書堅信 “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 。由于他悟性極強,勤奮實干,很快由稚氣的“小青年”變成了嫻熟的“大師傅”。 1976年,20多歲的林華書初到襄陽,沒有人脈資源,沒有任何背景,面對陌生的環境,全部家當僅有300元和一張襄陽地圖。 回憶當時的情景,林華書至今記憶猶新—— 只有這個“闖”字,能準確描述他和襄陽的緣分。襄陽是一座工業城市,發展的機會比較多,這是他最初對襄陽的全部印象。于是,口袋里揣著300元錢,憑一張襄陽地圖,他懵懵懂懂地以行動昭示“襄陽,我來了!” 這膽兒真夠壯的! 沒法子啊,要養家糊口,必須賺錢!只想賺錢! 車費33元,吃飯一天1元多,住旅館一天1.2元。不知哪天才能找到活兒干,不省著花,怎么行! 初來乍到,陌生的環境,加之語言溝通困難,林華書的生存壓力之大可想而知。既來之,則安之,他深信一點,要想順利地糊口謀生,唯有咽下苦水,用真誠為人、勤奮苦干、質量保證、技術過硬來詮釋實力而征服人心。 憑著百折不撓的韌性和前幾年從事建筑行業的功底,林華書馬不停蹄,在襄陽四處奔波,尋找機會。當年凡有基建工地、維修場所的企業和單位,處處都見證了他灑下的汗水、留下的腳印和不知疲倦的身影。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終于,在飽嘗異地奔波的酸甜苦辣后,幸運之神為他開啟了一扇扇門。陸續有企業和單位被他的執著所打動,愿意讓他干一些諸如修補道路、建化糞池、砌擋土墻、蓋小房之類的建筑業務了。之后,他找到了湖北鋼鐵廠。當時這里正缺勞力,廠方馬上跟他簽訂了合同。接好了單子,他馬上回老家帶了100多個人來到襄陽,開始大干快上。當時福清窮,鄉親們到這里一個月賺個百十來塊,一個個都高興得不得了。 林華書施工隊服務態度好,建筑質量過硬。就這樣,林華書的口碑在業內一傳十、十傳百,知名度越來越高,影響力越來越大。幾個月后,他用工資買了人生的第一輛車——自行車。這是個揚眉吐氣的日子,當年的那份欣喜他至今依然記得。 那時吃的苦確實一言難盡,林華書清楚地記得一個小插曲。當時,湖北鋼鐵廠工地需要人手,他從老家帶了一百多個人到了襄陽。由于“限購”,豬肉、大米不能隨便買,大家干的是苦力活,吃的是紅薯干煮稀飯,往往要好幾天才能吃一頓干飯。有一次,為了改善大家的生活,設法多買了些豬肉和大米,結果被扣。最后一通折騰,費盡周折開了證明說是給工地上的工人吃,才予以退還。 這點苦算什么?難不倒“福清哥”!之后,林華書的口碑越來越好,事業越來越順,越做越大。1995年,林華書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并由此駛入發展的快車道。 “在襄陽扎根之后,僅我一人,就從老家帶來300多名老鄉。目前,他們都已經在襄陽買了房,有了自己的事業”。談到融商在襄陽抱團發展,各有所成,林華書笑容滿面,成就感十足。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2016-05-31 ]襄陽市福清商會舉行十周年慶典
- [ 2015-02-12 ]福州、福清商會助力湖北經濟發展
- [ 2015-02-12 ]福州、福清商會助力湖北經濟發展
- [ 2013-04-17 ]湖北記者福清丟58萬多元設備 盼市民幫尋回
- [ 2013-04-17 ]湖北記者福清丟失總價58萬多元設備 盼市民幫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