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守忠
改革開放初期,福清的服裝傳統行業發展如火如荼,許多服裝廠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因此許多年輕人都把能去服裝廠工作當做擇業的首選,我們今天的主人公陳守忠也不例外。他從一個裁縫匠到創立自己的制衣廠。產業不斷地更新換代,他的制衣廠是如何十年如一日的屹立不倒呢。讓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故事。
陳守忠,出生于1966年。從小就跟著母親學習裁縫手藝,無論是車線還是裁衣,他都做的有模有樣。在那個年代,掌握一門手藝就是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初中畢業后,他也選擇在母親的裁縫鋪里學習和幫忙。
20歲是敢拼敢闖的年紀,那時候的陳守忠也想去外面看看。于是他扛著一臺縫紉機就去到了石獅,從事的依然是服裝行業,剪裁衣服,量身定做。時間在一針一線中緩緩過去。
當聽到了當時福清多福制衣廠招工的消息,陳守忠便義無反顧的從石獅回到福清了。要知道,當時的多福制衣廠,入職考試嚴格,是當時不可多得的大工廠,因此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去應聘。500人競選十幾個崗位的競爭壓力下,陳守忠成為那為數不多的錄用成員之一。
在多福制衣廠的經驗,給了陳守忠更大的動力。他先是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組建了五星制衣廠。訂單如漫天的柳絮,不斷地砸來時,工廠的生產需求要不斷的增大。陳守忠便又跳脫出來,成立屬于自己的工廠,也就是今天的隆盛制衣廠。
陳守忠的隆盛制衣廠專門制作運動品牌的服裝加工,沖鋒衣滑雪服一應俱全。90年代,進口的機器十分昂貴,許多輔料都需要從別人的工廠加工后再送回來。再看現在陳守忠的廠房,無論是刺繡或車線的機器,都實現了電腦智能化,布料也行單一的花色,演變成現在具有更多功能性的設計。
在經歷了工廠經營的錘煉之后,此時的陳守忠具備豐富的行業知識和全面的工作經驗。在2000年的時候,陳守忠憑借著較強的行業前瞻性,他發現福清的服裝市場因為招工困難,形勢已經大不如前。服裝生產浪潮逐漸的平息。當時許多服裝工廠,仍然要向貿易公司拿訂單,這樣的下單形式,造成了工廠處于一個被動接單的狀態。于是他又萌生了要創立屬于自己的貿易公司的想法。
面對企業的轉型,一個好的合作伙伴是重要因素。陳守忠向遠在加拿大的兒子陳恩凱拋出了橄欖枝。在陳守忠邀請陳恩凱回國發展后,已經小有成績的陳恩凱,面對已經成熟的銷售團隊和還沒有挖掘完成的市場,產生了片刻猶豫。在對比了國內外市場的發展情況后,他毅然決定回國幫助父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