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劍鋒帶隊查房。(漁溪鎮中心衛生院 供圖)
東南網4月2日福清站報道 記者 黎臻懋
1994年3月18日上午11時30分,福清市漁溪鎮中心衛生院(時稱“福清市虞陽醫院”)急診收治一名因誤服樂果乳劑(一種常用高效殺蟲劑)而中毒的25歲女患者。入院時患者已出現一系列神經中毒癥狀,面色蒼青、神志模糊、口吐白沫等,脈搏和呼吸也超常。病情危重,救治生命刻不容緩。當時尚年輕的醫生方劍鋒立馬對患者進行搶救,開展一系列操作,給氧、洗胃、強心、利尿與靜推解磷定和阿托品(均為急性有機磷酸酯類殺蟲劑中毒的解毒藥物)。
但對于農藥中毒患者,搶救并不限于此。由于病情的特殊性,急性有機磷酸酯類殺蟲劑中毒搶救治療首先需要維持阿托品化,即保證靜推的阿托品劑量適量。當患者出現阿托品化表現后又應減量,延長給藥間隔時間,因為過量的阿托品還會造成阿托品中毒。所以用藥后,醫生需要隨時查看并根據病患的情況,增加或是減少阿托品的劑量。
期間,方劍鋒和其他醫護人員們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守護在患者床前,監測心率、瞳孔、體溫、分泌物情況、皮膚、肺部濕羅音等,隨時觀察患者的阿托品化情況。根據病情變化,需要給患者最多每5分鐘注射30mg劑量的阿托品,但因為每支阿托品又為0.5mg/ml的小規格,期間護士們不間斷地掰、刮阿托品藥劑瓶,以保證使用。如此往復,持續了四五天,這名病患才終于慢慢恢復了神志。入院十余天后,病愈出院。
看診中(漁溪中心衛生院 供圖)
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農村,因農藥中毒送衛生院急救的病例并不在少數。“這種急救,它涉及的并不是單一的學科,而是涵蓋內外、心肺、腸胃等多學科,需要對患者進行綜合治療。”漁溪鎮中心衛生院內科主任方劍鋒告訴記者,農藥中毒因其病情嚴重、時間緊急等特殊性,對衛生院的整體診治實力都是考驗,同樣帶動著各科室和人員技能的提升和推動設備和器材的升級。
“當時大家都投入到這項搶救工作中,連續干了幾天幾夜。”二十多年過去了,當年剛剛從福建醫學院(今為福建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畢業的年輕醫生方劍鋒,如今已成為漁溪鎮中心衛生院內科主任,由初出茅廬成為領隊一方。他告訴記者,從他手上轉危為安的病患,這么多年來已記不清到底有多少了,但談論起1994年的這起案例的情景,他仍舊記憶猶新,十分振奮。
方劍鋒解釋道,因為阿托品的用量極難掌握,使用不當很容易引起阿托品中毒,所以每隔幾分鐘便需要查看病人的各項指征,再進行綜合判斷。如此,對醫生的專業學識、細心耐心、應急能力都極具考驗,“責任心一定要強,在救治中要十分嚴謹,不然很容易出錯”。時至今日,也就是這份“責任”,一直引導著方劍鋒,伴隨著他成長,無論是待己,還是待人。 在方劍鋒看來,治病救人,除了成功將人拉回鬼門關的喜悅外,更有作為“白衣天使”的職業榮譽感、責任感在其中。“我這個人,他們(同事和下屬)都說脾氣很急,一臉的嚴肅。”方劍鋒表示,實際上并不是這樣,“治病救人這個事情是爭分奪秒的,我向來要求得會比較嚴一些。這個是不能馬虎的。”
責任,方劍鋒稱之為“醫者之魂”。因為,它不僅是對醫務人員、醫療機構最基本的要求,更是推動保持前進發展的不竭動力。
?? 以前,抱怨環境不好的科室醫務人員并不在少數,方劍鋒也感到時有為難的地方。如今,科室各方面都得到很大提高,很多年輕醫生都喜歡去內科工作。聊起從醫以來的一路艱辛,他表示,“有多難”只有他們這些醫務人員自己知道。“經常有人來咨詢我,家里小孩報考醫學這塊,我都不敢極力推薦。”方劍鋒還打趣道,“如果要問我現在最想做什么,就是扔掉手機休幾天假。”
?? “但那也就是偶爾想想。更多時候,還是在顧慮手上的病人。哪怕離開衛生院,出去開個半天的會,都要對下面的醫務人員交待一遍又一遍。”方劍鋒笑著說,“已經習慣了。”
方劍鋒曾于2000年到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進修心內和普內科,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技術實力。一方面,方劍鋒高興于科室、團隊不斷發展壯大,醫療實力不斷提升,門診及住院病人不斷增加,得到許多病人的信任。另一方面,也對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因為在日常醫療工作開展過程中,還會碰到很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病例。
“很多病人病情比較嚴重,可以去大醫院進一步治療,但他們仍然愿意在我們醫院住院治療,所以現在內科病床較為緊張,住院需要預約。”方劍鋒表示。
對于未來,他表示,一是繼續提升自己,二是緊跟衛生院整體發展的腳步,進一步提升內科的建設水平,包括分科、人才梯隊建設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