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診斷中心(福清市醫院 陳宇辰 供圖)
東南網5月23日福清站報道 記者 袁琳敬
自2018年以來,福清市醫院積極推進“五大中心”建設工作,全面提升整體醫療服務水平和群眾滿意度。而作為五大中心之一,以病理科為核心的病理診斷中心,也在緊鑼密鼓建設當中。
病理學,在拉丁文里是“研究疾病”的意思,患者的癥狀到底對應什么疾病,是炎癥還是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腫瘤的類型、惡性程度、侵犯深度、切緣有無癌的殘存、淋巴結有無轉移等,通常都是由病理醫生做終審判斷。因此,有人說病理科醫生是“醫生的醫生”,是醫院里的“法官”。其實,更確切地說,他們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
所謂“醫經折肱,方能察人病理”。在福清市醫院病理科,有這么一群以取材刀、切片機、顯微鏡為“武器”的醫生。在疾病這場“戰役”里,爭分奪秒地為患者默默戰斗,在細小的切片中把握著生死,拯救患者于水火。同時,他們也是醫院里典型的“幕后英雄”。
憑借專業技術能力+精準分析 為臨床診斷及治療提供“依靠”
“因為臨床醫生的診斷和治療多數要遵循病理醫生的診斷結果,所以也有人說我們病理醫生是‘醫生的醫生’。”福清市醫院病理科主任關國平想了想,又糾正道,“其實我們的角色更像醫院里的‘法官’。病理診斷的結果決定了病人的病情以及后續治療,有些‘一錘定音’的意思。”
一個月前,一位55歲男性因左腹股溝腫物短期內持續增大入院,由最初的黃豆大小增長至雞蛋大小。患者表示,該腫物已有10年,持續增大發生于近1個月。臨床診斷左腹股溝腫物,病理診斷結合免疫組化結果和鏡下所見結果符合淋巴結轉移性惡性黑色素瘤。提示臨床醫師查體后發現下肢確有黑痣,與診斷結果相符。另有一位26歲男性,頸項部腫物約有2年,最近2個月變大,在隨后的病理檢查中,關國平親自詢問患者病史、組織切片觀察和結合免疫組化結果,發現患者頸部腫物是一種比較罕見的脂肪纖維瘤病樣神經腫瘤,為良性腫瘤,不影響患者生命健康,但由于切緣陽性需擴大切除。得知診斷結果后,該患者和家屬均松了口氣。
此外,福清市醫院病理科還承擔福州地區部分尸檢工作。2016年5月,一個14歲的男孩突發意識障礙、呼吸困難、口吐白沫,送到就近醫院搶救無效后死亡。因醫患雙方對死因有爭議,患者家屬要求尸檢,福清市衛健局遂委托福清市醫院病理科進行尸檢。后經病理診斷,死亡原因為急性T淋巴母細胞白血病侵犯全身多器官,致患者多器官破壞、出血、梗死等繼發性病變,最終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與醫院搶救方式和過程等無關,從而避免了醫患糾紛。
為患者做出精準的病理診斷,這是關國平及病理科全體醫務人員執著前行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