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為患者做診斷。(東南網福清站記者 袁琳敬 攝)
東南網6月4日福清站報道 記者 袁琳敬
“心跳128次/分,無自主呼吸,無意識……上呼吸機……”提起急診,人們就會想到生命時速,想到醫生和死神賽跑的畫面。
“我們急診醫生24小時待命,分分秒秒隨時準備‘戰斗’是常態。”福清市融強醫院急診科主任王凱說,“當其他科室的醫生可以在家休息的時候,我們可能要在凌晨最疲乏的時候投入戰斗。‘急’是急救的要素之一,有時分秒之差就能決定一個人的生死。”
眾所周知,急診科是醫院中重癥病人最集中、病種最多、搶救和管理任務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診病人入院治療的必經之路。“既是一個急救場所,又像一個中轉站。”王凱說。
只要120求救警報聲一響,就須立刻集結,沖向需要他們的地方;一進入醫院大門,就不知道自己能幾點下班;越是節假日,肩上的負擔就越重……這就是像王凱這樣的急診科醫護人員日常工作的真實寫照。
只要有1%的希望 就要做100%的努力
作為急診科主任,王凱對所有患者都一視同仁,竭盡所能的進行救治。受他的影響,急診科全員始終牢記自己的使命,將患者生命放在第一位。
“大半夜被救護車或被家人送來的急診患者,我們科室的醫護人員都高度緊張,因為他們要在第一時間做出正確的判斷。所以每個急診科醫生都習慣了長期保持清醒的意識,讓思維處于活躍的狀態,便于第一時間給出治療方案。”對于王凱他們來說,夜班更像是一個無形的戰場。而且更多的時候,接診的患者已神志不清,生命垂危。遇到找不到家人的“無名氏”,王凱也會全力搶救,“你若性命相托,我必不離不棄”。
2015年的一個夜晚,一位70多歲的老人遭遇車禍,司機逃逸。路人報警后120將老人送到融強醫院急診科,當時老人已重度昏迷,身上也沒有任何表明身份的證件,無法聯系家屬,且患者血壓急劇下降,情況不容樂觀。王凱和急診科醫護人員馬上對其進行補液,備血等搶救治療,并組織多科室會診,確診后立即進行手術治療。因救治及時,老人的情況得到控制,待痊愈出院后還將一面寫著“醫者仁心 救死扶傷”的錦旗送到急診科,感謝王凱他們及時伸出援手。
還有一次,一個十七八歲的男孩騎摩托車帶同伴出行時意外摔傷,送到融強醫院急診科后男孩僅體表有些許擦傷,精神狀態正常,只是臉色蒼白,看起來受傷并不嚴重。隨后準備做CT檢查時,男孩情況急轉直下,持續吐出褐色泡沫,且呼吸困難,血壓降至90mmHg以下。經檢查發現,男孩因腦部受損導致肺挫傷,出現休克狀態,情況危急。王凱迅速為其開啟綠色通道,組織相關醫務人員緊急對其進行搶救,最終挽回了一條年輕的生命。
王凱整理錄入患者信息。(東南網福清站記者 袁琳敬 攝)
直面挑戰 敬畏生命 恪守本心
由于白天要處理很多行政工作,所以王凱只能不定時參與一線值班,多數時間備班,科室里有什么特殊情況,他要隨時準備安排和處理。
“周末我都會到醫院來了解一下病人的動態,尤其是重癥病人,這已經變成習慣了。急診室面對的常常是人命關天的事,雖然醫學不是萬能的,搶救不過來的事情也時有發生,但只要我們對每位患者都盡心盡力的救治,相信家屬也能夠理解我們。”王凱說,做急診科主任的這些年,他沒有休息過一個完整的周末。
在別人看來,急診科是一個以時間概念定義的科室,除了日常的急診以外,急診科醫生接納更多的是危重病,比如車禍外傷、呼吸道急重癥等等,病情兇險復雜,必須在短時間內對患者進行診斷和及時的救治,壓力大、任務重。但在王凱看來,這正是他的“主場”。每一次成功搶救對他來說都像是一種升華,正是在急診科,他才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沒有人比他更了解和熱愛這個科室。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雖然前行的路上充滿了挑戰,但王凱對急診科未來發展滿懷信心和期待,即使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他依然視救死扶傷為天職,在錘煉醫術的同時,仍不忘修養仁心,“既然選擇,就用一生堅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