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刷新...
東南網福清10月21日報道(本網記者 俞雅萍)一場簽約,六大領域,二十個項目……10月17日,福清市與閩江學院簽署的一紙戰略合作協議,為這座濱海強市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的“智力動能”。近年來,福清市精心布局“校地合作”大棋局,通過“內培外引”雙輪驅動,正構建起一個“內外聯動、雙向賦能”的“大學+”合作矩陣,將高校的智力、人才優勢與地方的產業、政策優勢緊密結合,推動人才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為城市發展探索出一條協同創新的嶄新路徑。
打造“家門口”的人才與科創搖籃
產業是人才成長的土壤,人才是產業發展的動力。福清市校地合作的堅實基礎,源于對轄區內高校資源的深度挖掘與高效利用。福建技術師范學院與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作為本地重要的人才與科研基地,已與地方產業形成了緊密的共生關系。
在福清電子信息產業園,福建技術師范學院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正結出碩果。該校電子信息工程學院與京東方、福耀玻璃等龍頭企業共建實習基地和現代產業學院,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參與企業實踐項目。“我們和高校合作的現代產業學院,就像是我們的‘人才預備役’基地”園區一家企業負責人坦言,“學生還沒畢業就已經熟悉了我們的生產線和技術標準,這種‘畢業即就業、上崗即上手’的模式,為我們解決了高端技能人才短缺的大問題。”這一模式為福清千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提供了穩定、高效的本土人才供應鏈。
而在元洪國際食品園區,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則成為福清“現代農業”與“食品工業”發展的關鍵助推器。學院與園區企業共建“御冠班”,推行“校中廠、廠中校”模式,將課堂設在生產一線,為食品產業鏈輸送了大量懂技術、會管理的“新農人”,不僅有力支撐了福清食品工業的轉型升級,更將人才培養與鄉村振興戰略緊密結合,形成了“產教融合、興農強市”的良性循環。
深耕本土,不僅需要高校與產業的“雙向奔赴”,更需要政府層面的“精心護航”。為此,福清市打出了一套引才、留才、用才的政策“組合拳”:以“1+1+N”政策為總綱,以“安居工程”和“圓夢福清”工程解決后顧之憂,以“人才創新獎”激發創造活力,以“項目+人才”模式實現精準對接。這一系列舉措,共同構筑了一個讓人才安心、安身、安業的強大“磁場”,為本土人才的成長與回流提供了最堅實的保障,強力推動人才與產業實現同頻共振、雙向奔赴。
牽手高端智庫 搶占發展“智高點”
在夯實本土基礎的同時,福清市將合作視野拓展至更廣闊的范圍,實現了戰略層面的躍升。與閩江學院的戰略合作,正是福清校地合作從解決具體問題的“點狀”支持,邁向服務城市整體發展的“面狀”賦能的縮影之一。
本次合作系統性地規劃了科研創新、成果轉化、產業數字轉型、人才引育、鄉村振興及文體旅六大領域,并細化形成20項具體項目。通過“政府搭臺、校企唱戲、人才為本”的模式,將高校的科研成果“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真正轉化為推動福清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動力。
在這種模式下,福清的龍頭企業紛紛“走出去”,與頂尖高校共建高能級創新平臺。福耀玻璃與武漢理工大學共建研發中心,聯合攻關智能玻璃等前沿技術;福建御冠食品有限公司攜福州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福建技術師范學院等多個科研院所,建設“全球道地腸研究院”,與江南大學合作成立了“御冠食品——江南大學未來食品科學中心”,旨在為食品相關產業鏈提供技術標準與創新動力。此外,福清市還與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合作,系統挖掘僑鄉文化資源,為文旅融合發展提供學術支撐,進一步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
從“內培”的共生共榮,到“外引”的強強聯合,從技術攻堅到文化挖掘,福清市通過與不同層級、不同領域頂尖高校的精準對接,構建起一個立體化的外部智力支持網絡,正推動福清實現從“智力輸血”到“創新造血”的深刻轉型。
隨著“大學+”合作矩陣日益完善,一個強大的智力“強磁場”正在福清形成,必將為這座城市打造區域發展新引擎、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上拉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