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代傳統家訪是否還需要 您怎么看?
www.bjjht.com 2015-02-02 09:25:39? ?來源:福清僑鄉報 我來說兩句
“孩子上到初三年,還沒見過哪個老師上門來。”說起家訪,市民何女士表示,現在老師上門家訪很少見了,自己平時都是通過打電話的方式向老師了解孩子的在校情況。何女士回憶起自己上小學時,老師上門家訪和父母談笑風生的情景,那份喜悅至今仍令她感到溫暖。 隨著互聯網、智能手機的普及,電訪更多地取代了傳統意義上的家訪,傳統家訪是否還需要呢? 新媒介取代傳統家訪 提起家訪,很多人腦海中便浮現出老師和家長促膝長談的畫面,家長對老師彬彬有禮,感激的話說不完,老師也會把孩子的在校表現一一道來,大家在輕松的氣氛中交流,空氣里都彌漫著溫馨的味道。這樣的場景或許是很多80后的共同回憶,但并不為現在的學生和家長所熟悉。 電腦、智能手機的高度普及,讓許多人的生活被手機、電腦所“綁架”,這種生活方式的轉變也直接影響到家校聯系的變化。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電話、短信、微信、QQ成了老師與家長交流的主要渠道,“監控”更嚴、互動更快、“有事就說”是新型家校交流方式的顯著特點。 “每個學期我們都會把自己的手機號碼、qq、微信等聯系方式抄給學生,轉交給家長,家長隨時可以聯系我們了解孩子的在校情況。”某中學的一位老師說,“除非個別問題學生,現在老師幾乎不怎么上門家訪。” 不少家長表示,和老師的聯系一般都是通過電話方式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最多也只是家長會上。平時電話打多一些,也可以了解孩子的在校情況,同樣可以起到家訪的作用。 不僅是新媒體帶來的溝通便捷對傳統家訪產生了沖擊,一些社會風氣的變化也使得曾經溫馨的家訪在當下顯得有點尷尬。 小陳在市區某小學任教,她用“不堪回首”形容自己的上一次家訪經歷。“離開的時候,家長硬是要送我東西,好不容易推掉了,又擔心家長會覺得禮送得太輕,弄得大家都不好意思。”小陳后來發現,身邊不少同事都有類似的尷尬經歷。家長出于禮貌,覺得老師跑一趟辛苦,兩手空空回去是怠慢了老師,心里過意不去。然而在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教師收禮禁令面前,送禮變成雙方心中難以化解的“疙瘩”。對于家長和學生,老師的登門拜訪會涉及家里的經濟狀況、家庭關系等諸多個人隱私問題,家訪又成了部分家庭心中的“疙瘩”。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2015-02-02 ]餐飲服務 要把好舌尖最后一道關
- [ 2015-02-02 ]保障市民“菜籃子”安全 流通環節是關鍵
- [ 2015-02-02 ]福清漁溪鎮向80歲以上離退休老教師集體賀歲
- [ 2015-02-02 ]福清多部門開展送法送醫送溫暖活動
- [ 2015-02-02 ]環衛工人不慎工傷 福清龍江司法助其得到賠償
- [ 2015-02-02 ]福清宏路僑聯慰問41戶貧困僑
- [ 2015-02-02 ]福清宏路街道:"春風送暖"暖人心 走訪群眾287人
- [ 2015-02-02 ]福清百家企業結對幫扶困難計生戶
- [ 2015-02-02 ]福清融僑開發區在融深工業園開展消防演練活動
- [ 2015-02-02 ]福清出口加工區召集企業代表舉辦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