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是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除夕”的“除”字本義是“去”,引申為“易”(交替),“夕”字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舊歲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除夕又叫“過年”,是全年最繁忙的一個節日。
躲年關
杜甫詩稱“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生動地刻畫過去窮苦百姓過年如過鬼門關的凄慘情景。就福清來說,在舊社會三十盲晡,有討債與躲債的習俗。因新年期間不能向人索債;因此,除夕這天,債主便派人四處討債,白天討不完,晚上提著燈籠討;債戶無法還債,只得四處躲避,除夕夜親戚朋友家不能去,只好躲到祠堂或廟宇里去。而行善的便在除夕夜主動募款,請戲班在祠堂或廟宇演戲,讓逃債者安度一宵,這也反映了福清人早就有行善義舉。
貼春聯和吉祥文字
除夕前,在清掃屋舍之后,各家各戶忙著貼春聯、年畫和“福”等吉祥文字。如在正門楣上及兩側貼對聯,在門窗上貼春、福,在對門壁上貼“招財進寶”,在米缸、水缸上貼“滿” “春”,在谷倉貼“五谷豐登”,在門扇貼“六畜興旺”或“加冠” “進祿”,在車輛上貼“開車大吉”等。這是民間祝咒文化,也反映人們心里的期盼,希望新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家宅安泰、招祥納福。
貼“福”字在清代最盛,相傳這與康熙皇帝有關。康熙每年年暮親書許多“福”字頒賜給后妃、近侍及大臣們,表示自己對臣下的恩寵;尤為有趣的是,還要留下10多張,于次年冬季再賜御前軍機大臣,人稱“賜余福”。“福”,總的含義是“長命富貴”“吉祥如意”。古寫作“畐”,意思就是一人有其田,不愁吃和穿。
“福”為何倒貼。傳說,從前財主家,叫奴才貼“福”字。奴才把福字貼倒了,怕挨罵,想拆起重貼,而糊太粘拆不起,想如何解釋得通,不重貼又不挨罵,倒貼寓意“福到”,果然財主不但沒有罵他,還表揚了他。
放鞭炮
過年前后和喜慶的日子里,到處都聽到鞭炮的聲音。鞭炮由爆竹而來,爆竹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當時用竹竿之類做成的火炬,竹竿燃燒后,竹腔爆烈,發出噼噼啪啪的炸裂聲,以此驅魔除邪,這就是最早的爆竹。唐代發明火藥后,據說有個姓李的人,把火藥裝進竹筒里,點燃后能發出巨響;于是人們仿效這一做法,以爆竹筒驅魔。到了宋代,爆竹改用紙制。把紙卷起來,里面裹著火藥制成爆竹,名字也改為爆仗(炮仗)。最初的紙卷炮仗響一聲就完了,后來有人把小炮仗用藥線聯起來,引燃后響聲不絕,這就是南宋時出現的鞭炮。隨著時代的進步,鞭炮(炮仗)種類也不斷增多、更新,其含義不僅是驅魔除邪,更多的是給節日喜慶增添熱鬧氣氛。
壓歲錢
吃過年夜飯,長輩都給未成年小孩子壓歲錢。據史料記載:壓歲錢最早出于唐代宮廷內。唐玄宗天寶年間“內廷嬪妃,每于春時,各于宮中結伴3人至5人擲錢為戲。”唐代春節是“立春日”,當時正月初一叫“元旦”,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并不流傳于民間。王建的《宮詞》載:宮人早起笑相呼,不識階前掃地夫,乞與金錢爭借問,外頭還似此間無;宿妝殘粉未明天,總立昭陽花邊樹;寒日內人打長白,庫中先散與金錢。可見宮廷內春日散錢之風是很盛行,后來散錢之風傳到民間就成了壓歲錢。
守歲
守歲有送舊迎新之意,古就有之。據傳公元前3000年前的堯舜時代,就有慶賀新年的習俗,守歲也就應運而生。過去,吃過年夜飯后,就要準備裝歲飯,家庭主婦把米身煮初透的干飯,裝到紅色的木斗上,用十雙筷子插在木斗邊緣,繞以紅髻線;再剪一小塊長方形紅紙,沿紅髻線繞在筷子上,環繞木斗一周,這種飯稱之為歲飯。然后燒起爐火點上油燈,全家人“圍爐烤火”暢敘家常,直至天亮,這種習俗稱為守歲。
除夕守歲,在民間流傳這樣一個故事,相傳許久以前,老天爺為了使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每逢大年三十晚上都大開天門,把天庫里的金銀財寶撒向人間,讓人們來年能過上好日子;但有一條規矩,誰也不能貪心,揀到的東西一定要放在屋里,待天亮后才能打開家門。后因世上貪心的人越來越多,除了拿自己的,還要拿人家的,引起很多紛爭。老天爺一氣之下再不打開天門,讓人們自食其力,只要是勤勞的人就能過上好日子;但后來人們還是希望老天爺能給他們帶來好日子,所以每年大年三十晚家家戶戶還是“圍爐烤火”等待,一年一年地等下來,從而慢慢形成了這守過一夜就是過了一歲的風俗,所以守夜叫守歲,并流傳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