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風俗習慣 福清特色的清明節
www.bjjht.com 2015-04-02 08:32:36? ?來源:福清僑鄉報 我來說兩句
清明節是緬懷英烈、祭奠親友的傳統節日。幾千年來,這一傳統節日備受國人重視,也沿襲成俗。在每一代人的傳承中,清明祭掃習俗也有了嶄新的文化生命力,衍生出許多新風尚…… 親近傳統 繼承文化 清乾隆版《福清縣志》記載有舊時福清的清明風俗:清明,人家俱插柳于門楣,子孫拜掃先塋,掛紙錢而歸。 福清多是低山丘陵。在過去,墳塋多依山傍田而造,人們在祭掃之后都會在墳塋四周草木上掛紙錢,以示該墓有主,所以稱清明掃墓活動為“掛清明”。后來,這習俗慢慢演變成在墓碑、供桌以及墳墓周圍用小石子壓紙錢,民間稱此為“壓紙”。那時,窮苦人家無法修造大墳,其已故親友是墳塋多為小土丘,每年清明節,許多人都會給墳丘添上一些土保持形制,故又被稱為“添土”。另外,清明祭掃期間,許多人都會在墳前燒紙錢,老百姓稱之“燒紙”。 近日,記者同幾位老者閑聊,他們談了兒時過清明節的記憶:清明節當天,除了在墳前供上祭品、燃香焚紙、放鞭炮、鋤雜草、掃墓園、頂禮跪拜外,還要在墓園吃光餅和海蟶。光餅作為福清特產,是福清人的“最愛”。清明期間,恰逢竹筍出土,短壯嫩肥的竹筍加上紅糟翻炒,味香質脆,“光餅夾筍”也因此成了清明掃墓途中的一道特色點心。而海蟶也是福清特產,這些食品往往也是已故者生前的嗜好。由于取材方便,既能表達祭祀者的虔誠心意,在緬懷已故親友后,祭掃者都會吃下這些供品,再把蟶殼撒在墓埕,留下祭祀痕跡,這是傳統孝道文化的體現。掃墓返回時,許多人還會帶上一束墳墓周邊采折的松枝,插在自家門楣上。有些的鄉村群眾還會蒸制用米漿與鼠麹草一同揉制的“鼠麹粿”。這些風俗深具福清特色。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相關新聞
- [ 2015-04-02 ]請小心!春游踏青謹防蜱蟲咬傷
- [ 2015-04-02 ]福州市第四批“非遺”名錄公布福清5項目入選
- [ 2015-04-02 ]注意:清明期間天氣晴好 森林火險等級偏高
- [ 2015-04-02 ]全國民營融資租賃資產證券化首單“花落”融信
- [ 2015-04-02 ]福清市3月份出租車違章處罰情況明細通報
- [ 2015-04-01 ]從歐陽中石評價看薛文棟書法藝術
- [ 2015-04-01 ]漲漲知識!說說清明節的文化內涵
- [ 2015-04-01 ]福清一小學教師路拾6000元 報警找失主
- [ 2015-04-01 ]福清邊檢站:凝聚力量融入地方求發展
- [ 2015-04-01 ]福清龍江街道:多措并舉繃緊清明防火弦
相關評論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