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緬懷英烈、祭奠親友的傳統節日。幾千年來,這一傳統節日備受國人重視,也沿襲成俗。在每一代人的傳承中,清明祭掃習俗也有了嶄新的文化生命力,衍生出許多新風尚……
親近傳統 繼承文化
清乾隆版《福清縣志》記載有舊時福清的清明風俗:清明,人家俱插柳于門楣,子孫拜掃先塋,掛紙錢而歸。
福清多是低山丘陵。在過去,墳塋多依山傍田而造,人們在祭掃之后都會在墳塋四周草木上掛紙錢,以示該墓有主,所以稱清明掃墓活動為“掛清明”。后來,這習俗慢慢演變成在墓碑、供桌以及墳墓周圍用小石子壓紙錢,民間稱此為“壓紙”。那時,窮苦人家無法修造大墳,其已故親友是墳塋多為小土丘,每年清明節,許多人都會給墳丘添上一些土保持形制,故又被稱為“添土”。另外,清明祭掃期間,許多人都會在墳前燒紙錢,老百姓稱之“燒紙”。
近日,記者同幾位老者閑聊,他們談了兒時過清明節的記憶:清明節當天,除了在墳前供上祭品、燃香焚紙、放鞭炮、鋤雜草、掃墓園、頂禮跪拜外,還要在墓園吃光餅和海蟶。光餅作為福清特產,是福清人的“最愛”。清明期間,恰逢竹筍出土,短壯嫩肥的竹筍加上紅糟翻炒,味香質脆,“光餅夾筍”也因此成了清明掃墓途中的一道特色點心。而海蟶也是福清特產,這些食品往往也是已故者生前的嗜好。由于取材方便,既能表達祭祀者的虔誠心意,在緬懷已故親友后,祭掃者都會吃下這些供品,再把蟶殼撒在墓埕,留下祭祀痕跡,這是傳統孝道文化的體現。掃墓返回時,許多人還會帶上一束墳墓周邊采折的松枝,插在自家門楣上。有些的鄉村群眾還會蒸制用米漿與鼠麹草一同揉制的“鼠麹粿”。這些風俗深具福清特色。
文明祭祀 值得提倡
傳統文化需要傳承,更要發展,適應時代發展,才能擁有強大的生命力。
近年來,清明節上墳燒紙,不慎引發山火的事件頻頻發生。為預防山林火災,每年清明時節,林業部門和部分鎮村都要加派人力,上山巡邏。此外,過量燃燒祭祀品、燃放煙火炮竹,也給空氣造成了污染,讓原本“氣清景明”的節日“漸行漸遠”。甚至有些人燒的東西也是五花八門,諸如“別墅”、“豪車”、“手機”、“電腦”等,實在讓人啼笑皆非。除了燒祭品,亂扔垃圾、亂停車,也是清明祭掃期間常見的現象。
“去狀元埔陵園,只有一條雙車道的山路,清明節祭掃的人很多,車子也多,只要有一輛車不守規則,強行超車或亂停在路邊,就會造成雙向擁堵。”市民林女士回憶起去年前往陵園掃墓的情景就一個感受:堵!
林女士說,清明祭掃期間是向后代弘揚孝道文化的好契機,大人的行為,是孩子效仿的榜樣,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里,大人們不文明的舉止給孩子留下了深刻印象,實在不可取。
新式祭祀 風氣漸濃
近年來,花祭、網祭等祭掃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對此,不少市民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只要思想傳承不斷,祭奠方式可以嘗試改變。”
“鮮花同樣能表達自己對已故親人的思念。”80后陳先生說,小時候,他和爺爺奶奶、叔叔伯伯們一起去掃墓,每次都會帶上供品、鞭炮以及冥幣。祭祀結束后,都會燃燒冥幣。現在,他們意識到燃放鞭炮和焚燒冥幣不環保,這幾年清明節,他和家人只帶菊花前往掃墓。
“我在網上申請注冊了一個靈堂,把奶奶的名字打上去,就可以祭拜緬懷了。通過網絡祭拜,不但可以追思先人,還能達到低碳環保的效果。”在城區開設培訓機構的林女士是福建龍巖人。她說,這樣做,絕不是偷懶,而是因為太忙,無法趕回老家祭拜,她身邊有許多年輕人都采取這樣的方式紀念祖先。
“我們要以更加多元的文明形式懷念往昔、展望未來。清明到了,天氣很好,掃完墓準備帶家人到郊外走走,可能會去靈石山公園或南嶺大姆山草場。”家住龍山街道的鄭先生說,在古代,清明節有蕩秋千、放風箏等習俗,現在選擇清明假期外出踏青,主要是想放松心情,同時也讓小孩了解一下這個傳統節日的意義。清明時節,掃墓、踏青、植樹、賞花……許多人都開始用不同的方式過清明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