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政法系統日前舉辦的“十佳百優基層單位”評選活動中,福清漁溪司法所成為福州市司法行政系統中唯一入選的基層所。
這不是漁溪司法所第一次榮譽加身,該所曾連續5年被福州市司法局評為“法制宣傳先進集體”,并榮膺“全省首批規范化司法所”,是司法部、省、福州市以及其他縣市司法機構來融視察、業務交流時必到的基層所。
近日,記者慕名走進福清漁溪司法所,去探究這個小小司法所的特殊魅力。
公正調解贏得民心
說起福清漁溪司法所,88歲的老依姆楊某心里充滿著感激。原來老人家膝下有兩兒(其中一個是上門女婿)四女,本該安享幸福晚年。但是隨著年齡增長、親生兒子早逝,五個兒女為誰來贍養老人的問題互相推諉,老依姆的生活難以為繼。獲悉情況后,漁溪司法所聯合村委會上門調解,五個兒女間也達成贍養協議,但卻拒不執行。
是什么樣的心結打不開呢?漁溪司法所派出經驗豐富的調解員葉平上門,一家一戶地找他們談心。在調解中,葉平從法、理、情出發,讓他們了解贍養老人是美德是子女應盡的義務,不贍養則是違法的,還讓他們將心比心換位思考,五個兒女的心結打開了,講出了各自的難處,葉平也給出了合理的建議,得到了他們的認可。最終,在漁溪司法所和漁溪派出所的共同見證下,五個兒女達成贍養協議。
“其實,不管是鄰里間的糾紛,還是家人間的矛盾,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是不及時化解,讓矛盾糾紛持續發酵,就有可能影響社會安定穩定。”漁溪司法所所長林強說。
多年來,漁溪司法所從自身職能出發,形成了預防工作走在調解前、調解工作走在激化前的工作法,化被動變主動,把矛盾糾紛“扼殺”、化解在基層。1-10月份就調解案件53起,成功率100%,涉及金額72.6萬元。
驅散失足者內心的陰霾
莊某育有一雙未成年兒女,年邁的父親患耳聾、老年癡呆癥。車禍事故發生后,妻子去世,自己的右腿落下殘疾,全家生活依靠親人救濟勉強度日。莊某陷入痛失妻子的自責和悲痛中,對未來的生活失去信心,對社區矯正更是萬分排斥。面對司法工作人員肖拱婭法律條文解釋,莊某甚至還嚷嚷著“把我收監了吧,還有口免費飯吃。”
該如何打開他的心結,幫助他走出困境呢?林強的心里泛起漣漪。于是一套為莊某量身訂制的幫扶方案出臺了。莊某行動不便,司法所工作人員就上門進行個別教育。工作人員循循善誘,經過一系列的心理疏導,莊某由起初對司法所工作人員走訪反感的態度,逐漸有了轉變。漁溪司法所還與村委會、鎮市兩級民政等部門聯系,為莊某辦理了《殘疾人》證,為莊某及其父親和二個小孩申請農村低保。在多方幫助下,莊某重拾了生活信心,如今安心接受社區矯正。
對于刑釋解教人員林某來說,有一份工作無疑給了他生活的希望。今年5月,林某刑滿釋放,當天漁溪司法所派人接他回來,了解到他已經無所依靠后,立即幫他聯系到了一份工作。“有了這份工作,我可以自食其力了。”林某說,他非常享受現在的生活自由自足,也很感恩司法所的幫扶,因此閑暇時他會主動到所里現身說教,告訴那些社區服刑人員圍墻里的艱辛,告誡他們要珍惜眼前的自由。
在漁溪司法所里,每個失足人員都建立有一份獨立的檔案,這是該所為更好了解他們的生活工作以及思想情況而建立的,以便有的放矢地開展幫教工作。
用真情換真心。漁溪司法所以情感人,以行化人,悉心幫扶,換得這群失足人員的信賴。自2010年司法所開展社區矯正工作以來,累計接收的169名社區服刑人員,都積極參加司法所每周安排的觀看教育片、公益勞動等集中教育活動,無一人脫管、重新犯罪。目前279名安置幫教對象也無人重新犯罪。
將“法”種進群眾的心田
在日前開展的福州市“六五”普法驗收中,漁溪司法所作為我市24個鎮街中唯一基層所代表接受并通過普法驗收。這和該所平時扎實開展以“法律六進”為抓手的法治宣傳工作分不開。
該所以過展板、宣傳掛圖、發放法律法規小常識資料、現場答疑解惑等形式走進轄區各村(社區)、校園進行集中法制宣傳,利用好鎮村宣傳欄、法治文化公園等文化陣地,定期滾動更換宣傳內容,在人群密集、重要路口處粘貼、懸掛宣傳標語等等方式,營造出讓群眾觸目可及的法制氛圍,把“法”種進群眾的心田,讓他們時刻懂得用好法的武器,維護合法權益。
林強說,在基層所最難的要數宣法了,要讓群眾懂法并用法就更難了,解決的辦法只有不厭其煩的重復講、不斷講。
今年以來,該所累計開展30多次法律宣傳,發放5000余份宣傳材料。
當然,打鐵還需自身硬。該所還定期舉辦法律知識培訓、村(社區)首席調解員培訓等,提升9名所工作人員及村居調解員的法律素養,更好地發揮法律保障、法律服務、法律宣傳的職能作用,認真調處矛盾糾紛,為維護社會穩定出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