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遵凌(右)為服刑人員做心理輔導
“我的心就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每天不斷地被彎折,但是我決不會被折斷!”福清監獄服刑人員心理健康指導中心專職心理咨詢師陳遵凌如是說。
陳遵凌,1976年出生于福清市海口鎮,2005年他從武夷山調回到福清監獄工作,同年起,他開始從事個案心理咨詢,致力于無藥物療法,迄今已有十年之久。自2013年底進入福清監獄服刑人員心理健康指導中心以來,陳遵凌用他無限的耐心和無條件的愛感化著每一位服刑人員的心。
服刑人員心理咨詢是一項艱苦的工作,需要消耗咨詢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由于監禁環境的影響,加上大部分服刑人員存在人格障礙,因此很難矯正。
2013年底,服刑人員紀某因不服判決,入監后不斷申訴,并拒絕進食。陳遵凌對紀某進行心理危機干預。為了保證工作效果,陳遵凌認為必須在紀某心理最佳接受時間進行說服工作。經觀察,發現紀某在晚上7時左右心理戒備程度最低,陳遵凌便主動要求在晚上7時左右進監加班,對紀某進行面談咨詢。60余次的面對面談話后,紀某開始進食,一起監管安全事故就此避免。
心理危機干預不是心理咨詢師的工作常態,他們最經常面對的是存在人格障礙的服刑人員。服刑人員林某因小兒麻痹癥右腿殘疾,從小備受歧視,造成內心極度自卑。幼年時,他曾在菜里放鼠藥,企圖毒死妹妹;青年時,企圖放火燒死自己的父親。他將所有過錯歸因父母、他人和社會,存在嚴重的偏執性人格障礙,并有精神病史。
陳遵凌第一次接觸林某是2013年12月,當時林某企圖用自殺威脅民警,也因此被隔離,并被認定為A級頑危犯。在隔離期間,林某的情緒極度焦躁不安。
面對這樣一位特殊的服刑人員,陳遵凌無條件地接納了他。他曾對林某說的一句話至今讓林某印象深刻:“我理解你的處境和想法,我不要求你馬上改好,也不希望你改好后就能一直做好,我給你時間,也允許你反復,我有信心和耐心等你改好。在這過程中,我決不會放棄你!”
三年來,陳遵凌用盡各種方法對林某進行治療,林某改變了許多,但也不斷反復,甚至有一天,林某不耐煩地對陳遵凌說:“我就是不想治好,我就是要讓你在我面前失敗!”陳遵凌聽后只是笑笑,依舊鼓勵他不要放棄。
在這段時間里,林某又多次嚴重違規,按監規被隔離禁閉過。因為其反復的行為和暴戾的脾氣,其愛人最終無法忍受,含淚離他而去。此后,林某變得更加狂躁不安,絕望、抑郁的情緒不斷出現。陳遵凌多次到林某家中走訪,爭取林某家屬的配合幫教。
在林某狂躁時,不管什么時候,陳遵凌都會進監獄看望他。每一次,陳遵凌對林某沒有任何責備和批評,有的只是溫和、細心和耐心;每一次,陳遵凌都會讓林某鎮靜下來,直到林某安然入睡,他才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
正因為陳遵凌的不離不棄,現在的林某不再用極端手段去表達訴求,而是能夠自我反省,不再諉過于人,并有一定的自制力,A級頑危犯也撤銷了。
這僅僅只是陳遵凌多年工作中的普通個案,有的個案甚至跟蹤咨詢長達8年之久,其中所付出的艱辛和汗水卻少有人知。
生活中,陳遵凌是一個熱心公益的人,他經常利用業余時間對貧困人員和緩刑人員進行探訪和心理輔導。4年前,陳遵凌加入了中國好人、鄉村愛心廚師薛建波學雷鋒志愿者服務隊,幫助困難群體、弱勢群體,給他們帶去溫暖和信心。
在為一名23歲的先天性腦癱少女莊某做公益咨詢時,陳遵凌了解到其父在福州監獄服刑,因其父害怕女兒知道他服刑的事實后心理無法接受,便一直對其隱瞞事實。由于莊某幾年沒見到父親,導致其對母親產生誤解,母女關系很不好,其精神狀況也出現焦慮、狂躁。
了解情況后,陳遵凌在征求其母親和莊某的意見后,與福州監獄的民警心理咨詢師聯系,說服其父同意接見女兒。10月9日,與父親離別了6年之久的莊某終于見到了父親。10月17日,莊某開始配合治療,情緒開始安定下來了。
能夠利用自己的特長,為他人緩解精神上的痛苦,這就是陳遵凌的工作和生活,更是他的愿望。
工作之外,陳遵凌也是個熱愛和崇尚健康生活的人,他加入福清監獄馬拉松協會,至今6年時間,平時刻苦鍛煉,并積極參加不同級別的馬拉松賽,均獲得較好成績。
愛心、信心、平靜,這是陳遵凌歸納的工作準則。在他看來,人的財富和能力都有可能失去,唯有愛是永存的,愛就是彌補善惡鴻溝的“填縫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