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勞動節來臨前,記者前往福清市京東方建筑工地,與建筑工人全銀柜一起在工地上勞動,體驗他工作的艱辛,更感受到這位普通建筑工人作為城市建設者的一份驕傲。
這是一個潮濕悶熱的日子,京東方建筑工地上,許多建筑工人正在作業面捆扎、鋪置鋼筋,身上的迷彩服已被汗水浸濕。
下午兩點,全銀柜領著記者爬上在建的一座廠房,來到他所在班組當天必須作業完工的樓層。由于施工任務緊,這段時間里,30多米高的作業面,他每天要上下三四趟,工作近12個小時。
年近半百的全銀柜,老家在四川,外出打工已經30年,一直從事房屋、路橋的綁梁工作,從普通小工成為綁梁老師傅。班組負責人說:“我雖是主管,但老全在綁梁這一塊確實是一把好手,連我都要喊他一聲‘師傅’。”
在施工層上,腳下鋼筋叢生,身旁腳手架密布。全銀柜開玩笑說:“深吸一口氣都能聞出鐵的氣味,我們鋼筋工體內肯定不缺鐵。”
“綁鋼筋是個技術活。”全銀柜告訴記者,他們負責的是建筑樓面施工的第一道工序,按照設計將鋼筋進行布置和固定,形成建筑的骨架,然后由木工筑模,最后再進行混凝土澆筑。
鋼筋骨架作為整個建筑的受力支點,其口徑、位置、數量、固定方法都有極為嚴格的要求。“這是一根支撐梁,上部兩端受力,下部中間受力,這幾個位置都要加5根粗螺紋鋼。”全銀柜向工友們講解鋼筋圖紙。1萬多平方米的作業面上已經鋪了兩層鋼筋,工人們正忙著對鋼筋進行捆扎。
全銀柜從腰間取下一把帶鉤的扳手,蹲下身,先用鐵絲繞住鋼筋下部,扳手一鉤,手一轉,還沒等記者看清楚,已經捆扎了四五個結。記者戴上棉手套,拿著同樣的工具,在他的指點下嘗試,卻發現根本沒有看起來那么輕松,鐵絲又粗又硬,不一會兒就累得滿頭大汗。
在記者印象中,綁鋼筋是個簡單的“粗活”,體驗過才知道其實不然。“鋼筋工技術等級有8級呢!”全銀柜說,首先要會看圖紙,根據圖紙放樣、下料;其次,鋼筋扎法也大有講究,要采用“梅花形”“八角形”等不同扎法,這樣可以使鋼筋扎得牢、不變形,從而確保混凝土牢固。
腳下的鋼筋捆扎好了,全銀柜蹲著往前挪了幾步,重復著先前的動作。
對鋼筋工來說,蹲和躬是他們最主要的勞動姿勢。鋼筋的布置需要他們彎著腰一根一根地擺放,鋼筋的固定需要他們蹲著身一個結一個結地捆扎。“一天下來,腿腳和腰硬得跟石頭一樣。”全銀柜說,他們每天需要捆扎1萬多個結,搬運和布置500多噸鋼筋。
說著話,鋪好的鋼筋全部捆扎完畢,記者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和工人們一起把剛起吊上來的新一批鋼筋,扛運到相應的位子上。這堆鋼筋有螺紋鋼、圓鋼等,直徑大小不一,每根重量從幾公斤到幾十公斤不等。“你最好加件厚衣服,襯衣不抗磨。”全銀柜遞給記者一件迷彩服。
記者扛的第一根鋼筋是螺紋鋼,上面有一圈一圈的紋理,壓得肩膀生疼,記者只能改用雙手提著。工人們平均每人都扛了六七根,有的扛了十來根。他們扛鋼筋的速度很快,短短半個小時,堆得像小山似的鋼筋都各就其位。工人們沒有停下來休息,拿出工具繼續綁扎剛鋪好的鋼筋。
“工地上最苦的要數我們鋼筋工。”全銀柜說,夏天,鋼筋被暴曬后表面溫度很高,潑點水上去就“滋滋”作響、蒸汽騰騰。然而,鋼筋工還必須頂著烈日戴手套、穿厚衣作業,否則會被鋼筋燙得起泡。“一天下來,像脫掉一層皮。腳上、腿上被鐵絲、鐵釘劃傷更是常有的事。”在他露出的小腿上,全是瘀青和傷疤。
“周圍沒遮沒掩,在腳手架上就像熱鍋上的螞蟻。”19歲的工友小李在一旁搭話。前年夏天,他剛到建筑工地干活,由于缺乏經驗,肩膀、后頸全都被曬得脫皮起泡。去年,他向老工人學了一招,準備好幾條濕毛巾,輪番搭在肩膀上。
不到3個小時,記者已是腰酸背痛,手指腫脹得攥不起拳頭,兩條腿也像灌滿了鉛,而工人們仍在快速地綁扎和固定鋼筋。
全銀柜告訴記者,這些年收入確實提高了很多,最初打工時10元一天,到50元、90元、150元,現在300元一天。眼瞅著家里日子一天天好起來,再辛苦他也覺得值。
“如果問建筑工地上的農民工在干什么,有人可能說在砌磚、綁鋼筋,但我會說在建設一座城市!”全銀柜說,每當看到車輛行駛在自己參與修建的橋或路上,看見人們在自己參與搭建的大樓里工作生活,心中總會升騰起一種自豪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