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康在查看病人病歷。(福清市第二醫院 供圖)
東南網12月14日福清站報道 記者 黎臻懋 見習記者 袁琳敬
郭建康,本科學歷,醫學學士,副主任醫師,畢業于福建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民革黨員、中國性學會會員、福建泌尿學會福州分會委員。現于福清市第二醫院普外科,是一位謹慎內斂的外科醫生。
長期奮斗在臨床一線的他,在工作當中依然能夠保持勤奮學習、不斷進取的態度,先后多次到福建醫大附屬協和醫院和福建醫大附屬第一醫院進修普通外科和泌尿外科,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懷仁者之心 微創手術與學習并進
普外科是一個工作內容繁雜、工作量大、急診手術多、涉及病種多的科室。作為普外科副主任醫師,郭建康除了門診工作,還要帶領本組醫生做好外科手術,全程關注病人的術前、術中、術后的各種情況。經常參加各種學術會議。郭建康從未停止過對自己業務技術水平的提升。
“我進修過多個科室,重點還是進修普外科。但為了能夠更好的為病患者服務,所以我還進修了泌尿外科、男科、急診科。”郭建康向記者講述。
從2002年起,郭建康先后在福建醫大附屬協和醫院普通外科、福建醫大附屬協和醫院泌尿外科、福建醫大附屬第一醫院普通外科進修過。
今年2月至今,郭建康再次到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福州市第一醫院進修學習微創外科。
針對重度混合痔、環形痔、內痔和直腸粘膜脫垂這一類病人,福清市第二醫院在郭建康的帶領下,率先開展了先進微創痔瘡手術(PPH),又稱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
“以前傳統的手術方法,病人住院時間長、恢復慢、術后疼痛以及其他并發癥和后遺癥多,很容易造成肛門狹窄等問題。運用了這項新技術解決了以上這些難題,PPH的優勢是安全、無痛、創傷小、恢復快”郭建康說。
如今,福清市第二醫院開展此項微創痔瘡手術已有七八年之久。因為術后效果好,得到病患者的一致好評!
長期經驗積累 準確診斷患者病癥
2004年,郭建康剛從福建醫大附屬協和醫院進修回來,便接診了一位因腹痛持續加劇而入院的70多歲老人。經過仔細的體格檢查和輔助檢查,腹部立位攝片示:膈下游離氣體,郭建康做出初步診斷:消化道穿孔。
“平時臨床上像這類穿孔病人,最常見的就是十二指腸潰瘍穿孔,老人當時的各項癥狀體征也都比較吻合。不過這個病人情況又比較特殊。”郭建康介紹,原來,在給患者做直腸指診檢查的時候,他發現老人疼痛異常明顯,進一步詢問得知病人已約十天未排便。再結合病人的腹部情況:病人板狀腹不明顯。針對這些情況,郭建康當時腦中便閃過一個念頭“這個病人有可能不是胃穿孔!可能是直腸穿孔!”
郭建康為病人做好各項術前準備,術前做好了直腸穿孔手術方法的預案。行剖腹探查術,術中探查:胃、十二指腸、空回腸、結腸均未發現病灶,最終在直腸上段找到一個及其隱蔽的破口。
據郭建康回憶,這位患者的手術難度比較大。“因為破口位置比較低,直腸內又有大便,既不易縫合,也容易造成術后感染。”郭建康表示。
最后,郭建康通過縫合直腸破口、乙狀結腸造口術,還是成功地完成了一期手術,并杜絕了術后感染等問題。
博聞多識 盡職盡責為患者
據郭建康回憶,曾經一位60多歲的“依姆”因右下腹疼痛來到福清市第二醫院普外科門診就診。而此前老人在外地已輾轉了多個醫院,醫生們給出的診斷是闌尾炎,并建議她手術。老人覺得在外地做手術不方便,便選擇到回家準備在福清市第二醫院進行手術。而腹痛已經持續了數天。
郭建康聽完“依姆”對病情的描述后,又詳細地詢問了病史,并給她做了全面體檢。郭建康發現,“依姆”的病癥雖然看起來與闌尾炎的病癥相似,但按壓時并沒有明顯“反跳痛”(一種臨床體征,在體格檢查時用3~4個手指并攏向深腹部壓迫,然后突然脫離檢查部位,患者感到一種抽痛感),因此判定患者不像是闌尾炎。
“經過進一步的詢問,患者向我描述的痛感是‘像火燒、像刀割’一樣,這種癥狀和帶狀皰疹癥狀相似,我就建議她不要急于手術。但是因為皮疹還沒出來,所以她并不是很相信我的診斷。”郭建康有些無奈地說。
一天后,“依姆”腹部皰疹出現了,復診時確診為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膚病。有些病人剛發病的時候皮疹還沒有出現,只有疼痛,實驗室檢查可能發現不了異常,這個時候最容易誤診。”郭建康向記者解釋道。
唐代名醫孫思邈說過:“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不得問其貴賤,不得自慮吉兇,勿避寒暑,一心赴救,無作工夫行跡之心……”
郭建康正是以此作為自己的準則與信念,兢兢業業奉獻自己的赤膽忠誠,像一盞明燈為醫療工作者照亮了前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