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地處東南沿海,多丘陵山地。由于缺水嚴重,農業以耐寒的地瓜為主,被稱為“地瓜縣”。舊時老百姓主要靠吃地瓜度日,甚至一日三餐都吃地瓜、地瓜片、地瓜米,僅逢年過節才能吃幾頓大米飯。在東張鎮古文化遺址中,發現粟粒和稻草的痕跡,說明谷類糧食在當時福清人的食物結構中占有一定地位。福清的水稻種植僅限水源相對充足的部分鄉村。福清還產花生、麥子、大豆等。用大麥制成的麥糊、麥粿,是部分地區季節性主食。用小麥制成的面條、饅頭,視為較高檔的食物。龍高地區用大豆制成的豆簽,成為一些家庭的“更頓”。近幾十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福清人吃多了大魚大肉,反而視地瓜為“奢侈”之物。
福清副食品花色多、品種全、做工細。日常的副食品中,肉類主要有豬肉、牛肉、羊肉等;禽類主要有雞、鴨、鵝、鴿等;魚類主要有淡水的鰱魚、鯽魚、鰻魚、鯉魚、草魚、鯰魚等,以及咸水的黃瓜魚、帶魚、鯧魚、馬鮫魚、鮭魚等。蟹、蝦、花蛤、海蟶、海蠣、土蜞等貝殼類也是常見的盤中之物。菜類中的豆類,主要有黃豆、蠶豆、豌豆、四季豆、豇豆、綠豆和各種嫩豆類;蔬菜主要有白菜、包菜、芥菜、菠菜、空心菜、黃花菜、瓢羹菜、番茄、花菜、芹菜、蘿卜、胡蘿卜及蔥、蒜、姜等;瓜類主要有冬瓜、絲瓜、黃瓜、南瓜、葫蘆瓜等,以及山芋、馬鈴薯、檳榔芋等。此外,野生的竹筍、菰類等,水田間的鰍、鱔、螺等,溪澗潭壑中的鱉、蛙等。豆制品門類甚豐,有豆腐、豆干、豆片及加工精細的腐竹等。油類則有菜油、花生油、茶油、豬油、麻油等。
福清人舊時佐飯之物多為低廉的菜蔬、腌菜、咸魚、豆豉、紅糟、腐乳、蝦油等。家家戶戶均有早晚餐吃腌菜、糟菜、醬菜等習慣。民間不論對肉類、魚類或蔬菜,都有一套腌制、曬干技術。沿海地區海產豐富,濱海人家多將小魚、小蝦腌制成魚干、蝦米等用以佐餐。有的漁民用鮮活的小螃蟹(俗稱蟛蜞)洗凈除臍,加鹽、糖和酒制成蟛蜞醬配飯,風味獨特,如今仍有人對它一往情深。
福清現代飲食講究葷素菜肴的烹調,煎、炸、炒、蒸、熘、蕩等不同烹調方法樣樣在行。但各鎮街口味略有不同,大多燒菜喜用蝦油、糖、酒為佐料,甜、醇、香為菜肴風格,特別講究甜。現代菜肴技藝有四大特色:一是刀工巧妙。運用細致的片、切、剞等精湛刀法,使烹制菜料大小相等、厚薄均勻,達到沁深融透、火候表里如一的效果,如“淡糟香螺片”、“雞首金絲芋”等。二是湯菜考究。原料多用海鮮,通過精選各種主輔料加以巧烹調制,摒除原料固有的膻、苦、澀、腥等味,又保留其原汁,如“芋艿煨羊肘”、“蔥燒蹄筋”等。三是調味獨特。善用糖,以甜去腥膻;巧用醋,以期爽口開胃,做到甜而不膩、酸而不澀;還善用紅糟、沙茶、芥末等佐料,如“醉糟雞”、“芥末雞絲”等。四是色香味形俱佳。烹調技術主要有熘、爆、炸、氽、炒、蒸、煨、燜等,調味精確,制湯考究,火候適宜,如“荷包魚翅”、“佛跳墻”等。
福清地方風味小吃豐富多彩,街邊主要有光餅、扁肉、魚丸、魚餅、麻芝、芋粿、芋絲、蠣餅、茶食、炒糕、鼎邊等,家庭主要有起家粿、摔粿、炸魚、炸蝦等。福清光餅松脆可口,香酥宜人,久負盛名。由福清光餅演變的其它風味小吃,如光餅夾,夾上蠣餅、熟肉、熟蟶、熟蛤或海苔等,味道可口。以燕皮或面粉為皮,配以瘦肉當餡制成的扁肉,備受歡迎。蓋邑扁肉成為福清著名的特色小吃。福清魚丸以精魚為皮,瘦肉為餡,外韌內鮮,名聞四處。1978年后,龍田魚丸遠銷香港等地,曾為國家創匯。用紫菜、鮮肉、海蠣、蝦干等制作的番薯丸,味道鮮美。龍田姐妹番薯丸獨樹一幟。石竹湖大廈的“何僑輝牌”砂鍋魚頭,用料考究,名揚海外,不但有了“身份”認證,還獲得國家頒發的“無公害農產品標志”證書。用地瓜粉拌制的肉粉、魚粉、蠣粉、蟶粉等,以及用地瓜粉制作的薯粉面、煎粿等,也是福清人喜歡的風味小吃。
上世紀80年代后,福清婚喪嫁娶、歲時節日或其它宴會,食物檔次漸高。豬肝、豬肚、魚翅、海參、發菜、龍蝦、香菇、章魚等山珍海味司空見慣。搭擋盤菜(即合盤)、形象盤菜,四果(梨、蘋果、香蕉、柑桔)、四碟(瓜子、糖果、橄欖、蜜餞),以及精制的鳳凰冷盤、八寶全雞、鴛鴦魚絲、孔雀開屏等,花樣百出,百嘗不厭。
福清人普遍飲用開水、蜂蜜水。1985年后,各種可樂、咖啡、果汁充斥市場,成為“富家”飲料。東張、一都山區盛產白梅,用梅子加工成的酸梅湯,是盛夏季節的一種好飲料。福清不少人三餐離不開酒,以前一般以米酒、地瓜酒居多。如今,各種啤酒、果子酒、雞尾酒已成為家常,酒吧隨處可見。最近幾年,福清人除了喝茶,還嗜好喝咖啡,茶館、咖啡館比比都是。
福清民間很講究食補,對鰻魚、鯰魚、羊肉、牛肉等十分偏愛。牛仔肉燉枸杞、高山羊燉金針等,都是上等補品,人們情有獨鐘。在葷食方面注意按季節變化選擇畜禽肉。除常年食用肉類外,舊俗中還有“春羊、夏狗、秋鴨、冬雞”之說,將副食與民間適時調補結合起來。
隨著福清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國外、省外美食商家看好福清,肯德基、麥當勞、金象曼谷、日本及韓國料理等紛紛進駐福清,食客大快朵頤。湘菜、東北菜、川菜、浙菜、客家菜,以及各種特色燒烤、自助涮烤等遍及大街小巷,令人十指大動。本土特色餐館如雨后春筍,“邁阿密”音樂餐吧、老漁翁餐廳、好再來餐館等,每天晚上人滿為患。 |